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根脉探寻与融合

5月11日下午,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根脉探寻与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常州舜山小镇举行。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何建华研究员主持研讨会,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康德,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季子与吴文化研究院院长周群,上海钱镠研究会会长、著名文化学者钱汉东,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邵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宫长为,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林华,常州政协文史馆馆长沈建钢教授8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围绕的主题丰富且具有学理性,比如吴文化、吴越文化与季子文化、江南文化的根与脉,江南大地与季子文化的渊源与异同,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如何融合发展,季子文化基因对常州人的世代传承影响,发掘研究季子文化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

何建华在研讨小结陈词时认为,延陵季子(季札)作为春秋时期吴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思想与精神深深植根于江南文化的血脉之中,至今仍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人文精神的启示价值。各位专家学者研究深入、见解精到,达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季子文化发源植根于吴地,成为在海内外认同感、标识度高的江南文化的根脉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精气神丰富内涵,千年以来在江南一带影响巨大并在民间得以传承弘扬,具有历史意义,应具有现实价值。

何建华对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观点作综合归纳指出,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先贤,季子“三让王位”的让德精神奠定了江南士人“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从六朝名士的风骨到明清东林党人的担当,再到近代张謇“实业救国“的实践,“以德化争“的智慧始终贯穿于江南文化精髓之中。季子“徐墓挂剑”的诚信品格成为江南契约文明的象征。这一“一诺千金”的精神,在历史上催生了苏商“诚信守约”、徽商“贾而好儒”、浙商“四明公所”等商业伦理,今天更演化为“诚信长三角”“信用城市”建设的文化根基。季子“观乐知政”的审美境界孕育了江南独特的艺术气质,从昆曲的雅致到园林的精巧,这种将政治理想融入艺术鉴赏的传统依然影响着当代文化创新的现代化诠释。季子“和而不同”的外交智慧塑造了江南开放包容的胸襟,无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还是今天世界变乱交织的大变局中的国际经贸交往,江南人都延续着这种文化变通包容性。季子耕读传家的生态理念启示着绿色发展的现代路径,从太湖溇港水利到“舜山季子小镇”的生态文旅,江南始终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季子文化、吴文化、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根基,对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这一区域城市化发展基础上同城化协同的必然趋势,在文化纽带基础上打造文化价值认同的“同心圆”,促进文化的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推动一体化战略的共生协同发展。专家学者们建议,应当加大对季子文化发掘研究、传承弘扬的力度,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